延安行,忆往昔,续红脉

发布者:郑健发布时间:2024-07-31浏览次数:10

延安,这座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历史与希望交织的永恒篇章。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不屈的革命精神,以及那抹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与心灵。

延安的红色基因,如同血脉一般,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今天,“星火相传”实践队队走进新中国的摇篮——延安,重温革命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走进延安,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沿着蜿蜒的小径,我们步入那些曾见证烽火连天的旧址,感受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坚韧与执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清凉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沿着革命的路径,我们步入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再到转战陕北、解放大西北的壮丽篇章,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汗水,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泛黄照片映岁月,革命遗物诉遗痕。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炮火呐喊间,刘志丹等战士冲锋无畏的身影;煤油灯火下,刘春等共产党人疾书绘就的革命蓝图;炎炎烈日里,吴满有等陕北人民劳作支援红军的场景。雕塑铭史,蜡像传魂。纪念馆内七伟人雕塑矗立,缅怀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先驱,他们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令人敬佩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现着陕北人民送亲人上前线的情深意重,劳作表演迎红军的喜不自胜,与毛泽东等伟人共话未来的热情豪迈,无一不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奉献精神。纪念馆内讲述的“一张报纸定乾坤”、岷州会议、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双拥运动”等故事,彰显着毛泽东、贺龙等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和隐藏于炮火之下的文学才华与革命情怀,也体现了红军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坚定信念。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同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铭记历史,汲取力量,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寻觅历史的足迹,我们踏入了延安新闻纪念馆。这里不仅是新闻事业的摇篮,更是革命精神传承的圣地。它见证历史,传承精神,汇聚知识,展现新闻事业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从萌芽至辉煌的坚实足迹。从《红色中华》的创刊,到《解放日报》的辉煌,再到新华通讯社在延安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镌刻着新闻工作者笔锋如刃、文字激昂的壮丽篇章。昏暗灯光下,丁玲、艾青等文化战士以笔为剑,筑就精神防线;窑洞内,吴文焘等新华社记者昼夜不息,编发稿件,党的声音响彻四方。馆内栩栩如生的蜡像重现了当年新闻工作者电台播音的庄严,战场报道的英勇,与民共话的温馨。每一幕都让人深切感受到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革命的参与者、推动者。文物述沧桑,图片绘时代,文字铭历程。“延安之声”声震云霄,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穆青、杨松等新闻工作者在革命年代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以及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为新闻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馆中窑洞内所展示的电报等通讯设备和居住环境,都彰显着他们虽身处艰苦环境,却以笔为枪,以纸为盾,勇敢地揭露敌人罪行,传播党的声音,凝聚民心士气,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昔日,新闻工作者以信念与努力,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激发爱国情怀。今日,新闻事业应不忘初心,服务大局,促进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

循着岁月的脉络,我们走入了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解放的壮丽历程。从抗日烽火初燃时的运筹帷幄,到解放战争中的战略部署,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沧桑与荣耀,映射出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光辉形象。漫步其间,经过军委礼堂、领导人旧居、防空洞……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情壮志。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中,彰显着革命乐观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王稼祥、叶剑英等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生命安全,他们的伟大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同时,旧址石墙上悬挂的一张张黑白照片,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王家坪的决策与行动。无论是“以延安换全中国”的战略远见,还是面对轰炸时的镇定自若,亦或是送子上“劳动大学”的教育理念,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们非凡的战略智慧、深邃的洞察力、坚定的信念、从容的领导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这些故事不仅激励了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也体现了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军队的深切关怀、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念的深刻理解。它们激励着我们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勇创未来。

穿过时间的长廊,来到了延河之畔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纪念馆犹如革命圣地的一颗红色心脏,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广场正中矗立的毛泽东青铜像,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我们观瞻着毛主席的青铜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步入纪念馆展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将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13个春秋生动再现。它们具象化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高度赞扬了习仲勋同志不谋私利、任劳任怨,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公仆情怀,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则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最直接、最凝练的概括。此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与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开荒壮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却心怀天下,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共产党人最坚定的信仰和最无私的奉献。走过一层层的展馆,我们端详着一张张的照片,浏览着一件件的旧物,领悟着一段段的文字。这些珍贵的史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实干苦干的劳模精神;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布尔什维克精神;勇于牺牲、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张思德精神以及白求恩同志身上所展示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我们将秉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让我们深刻铭记革命的记忆,这些记忆如同璀璨星辰,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田。每当思绪轻启,那些领导人的智谋与战士的呐喊便交织在一起,尽显不易与艰辛。这份记忆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奋发向前,共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星火相传”实践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将深入探索延安的革命故事,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努力读懂“延安”这本厚重的书,更要深刻领悟“中国”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站在延安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以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创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回望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缅怀,也是对我们自己、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延安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将这份红色记忆深埋心底,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建环2301 杜欣    责任编辑:马尉博    审核: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