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以青春的名义,赴一场世纪之约

发布者:杨晓静发布时间:2019-05-03浏览次数:155

时间,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19”“2019”,这两个普通的数字,对于中国而言,串连起一段热血澎湃的沧桑历史和一首气壮山河的岁月之歌。

今天,我们安坐在平静的课桌前,恣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享美好的校园生活,而一百年前的今天,青年学子背负国耻之重,不顾个人安危走上街头,为笼罩在沉沉暗夜的中国大地点亮一把火炬。

这把火炬,熊熊燃烧,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

这首赞歌,如雷贯耳,流转了一个世纪的光阴。

(一)

每到五四,那些青年学子的呐喊声如枕边耳语,青春的激情和热血荡气回肠千山外。

1919年,巴黎凡尔赛宫,第一次世界大战27个战胜国的代表打着“公理战胜强权”的名号,冠冕堂皇地用一纸合约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了世界。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踌躇满志的中国代表团并没有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反带着“否决”和“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判决落魄而归。

于是,愤怒于丧权辱国、彷徨于山河破碎、苦闷于报国无门的青年们,终于爆发。罗家伦的一纸《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狂风暴雨般席卷北京城,“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三千多青年学子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要图存,要救亡,要民主,要自由,源自青春岁月里最纯真的爱国情怀,如火山喷发般爆裂而出。

这,就是五四运动。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新思想、新文化的领军人物摇旗呐喊,罗家伦、匡互生、傅斯年、段锡朋、许德珩、邓中夏、罗章龙、周恩来等一大批学生代表怀揣一腔热忱,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中央,旧中国如磐的铁幕下汇聚起无数冲破枷锁的青春力量。

这,就是五四运动。

感喟于青年学子的爱国义举,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并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直到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罢课、罢工、罢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全国各阶层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团结,所以,它“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这,就是五四运动。

客观来看,五四运动最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即便中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日本依然理直气壮地将胶州领土、铁路、矿产以及领土之上的军政、民政、财政、司法、资源和胶济铁路照单全收。五四运动的学生团体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矛盾。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这场青年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因为它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二)

五四风雷,穿越历史的万水千山,给我们送来了打开精神宝库的符码。

1848年,英国伦敦,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携手为世界带来《共产党宣言》,人类社会政治版图自此有了共产主义的一席之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犹如暗夜里的一道光电,闪出无产阶级苦苦追求的出路。

1917年,俄国圣彼得堡,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若日出之灼灼。

1920年,从北京到天津的路上,31岁的李大钊和41岁的陈独秀促膝长谈,谈话的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但分别之后,二人相继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可以说,正是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青年开始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正是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青年开始彰显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正是五四运动的孕育,中国青年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探索救国真理的实践中。

1921年,13位青年人在上海望志路的一座洋房里和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革命的火种在暗夜如磐的中国大地上点燃,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1928年,35岁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迎来了42岁的朱德,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湘赣、闽西、鄂豫皖、陕甘边……无数个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每天行军七十四里,翻越雪山四十多座,跨过大河近百条,每前进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而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有25岁。

铁流两万五千里,锻造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烽火,还是四年解放战争的硝烟,这支年轻的力量始终如中流砥柱,带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1949101日,北京天安门,这座饱经沧桑的古老建筑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诞生。1900年,它曾目睹野蛮的西方列强用炮火涂炭生灵,1919年,它也曾目睹华夏儿女的觉醒和奋起,如今,它将亲历脚下这片热土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祖国工业战线,工业强国的梦想重新被点燃,社会主义改造轰轰烈烈,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农村广阔天地,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带领亿万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爱岗敬业,热情奉献,一座座中国桥,一条条中国路,一个个超级工程,神州大地犹如春天万物复苏般生机勃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青年分段是44岁以下都叫青年。由是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也是一部斗志激扬的青年运动史。正是无数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把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献给祖国,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百年沧海横流,一世纪风云际会,青春的旗帜依然鲜红,青春的底色依然鲜亮,当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就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曙光,一代代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 

(三)

如今这盛世,是百年前的青年之所愿,如今这新时代,是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里所描绘的现实,我们如此幸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哀叹只能从课文里感受的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壮离我们逐渐远去,战争、硝烟、饥饿、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只有看到伊拉克、叙利亚的影响资料时才有所体会……我们正在成为“别人家的”青年。

可是,我们的幸运有时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在“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青年主旋律下,也不乏不和谐的音符,历史虚无、精致功利、不辨是非、不问苍生、不顾四维,遇到困难就跑跑,遇到挫折就佛系,视探索尝试为畏途、把负重前行当吃亏。有青春没朝气,有体力没活力,有思想没信仰,凡此种种,实在难当新时代青年的名号,更无从谈起“两个一百年”的时代重任。

想想吧,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四川大凉山那些逆行的身影,年轻的英雄们将最后的背影留在火海之中,那些“90后”、“00后”,用牺牲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青年。

想想吧,哪有什么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习近平15岁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用7年奋斗的知青岁月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到“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五四精神伴随历史长河荡涤激流险滩,在最恰当的时空激起亿万青春的共鸣。

一百年前,青年人为一张平静的书桌而奋起,苦苦探寻如何让生之快乐代替死之悲壮,一百年后,青年人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再次奋起,这一次,不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踏歌而行。

这个五四,不仅仅是假日,更是充满仪式感的节日,以青春的名义,赴这场世纪之约,它让我们重拾青年人的光荣与梦想,激励我们敞开青春的胸怀,拥抱星辰大海,心系家国天下,绽放青春光芒。

一百年,芳华正好。


储建学院辅导员   郑健

二零一九年五月三日

原文链接:http://blog.univs.cn/index.php?app=weiba&mod=Index&act=postDetail&post_id=153611